煤的显微组分定义与分类(ICCP system 1994)解析Ⅳ:类脂体

作者:代世峰; 赵蕾; 唐跃刚; 任德贻; 魏强; 姜尧发; 刘晶晶; 赵峰华
来源:煤炭学报, 2021, 46(09): 2965-2983.
DOI:10.13225/j.cnki.jccs.2021.0422

摘要

距国际煤和有机岩石学委员会(ICCP)讨论制定新的显微组分分类近30 a后,国际煤地质学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Geology)于2017年发表了类脂体新的分类方案"Classification of liptinite-ICCP System 1994"。在此之前,ICCP发表了镜质体(ICCP,1998)、惰质体(ICCP,2001)和腐植体(Sykorova等,2005)的分类方案。类脂体新分类方案的发表,标志着ICCP完成了对煤显微组分分类体系的构建。这4个分类方案统称为"ICCP System 1994"。与ICCP的旧分类方案(Stopes Heerlen分类)相比,该类脂体分类适用于所有煤化作用程度的煤和变质程度的沉积岩中的分散有机质。新的类脂体分类方案包括9种显微组分,即角质体、木栓质体、孢子体、树脂体、渗出沥青体、叶绿素体、藻类体、类脂碎屑体、沥青质体。"ICCP system 1994"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烟煤显微组分分类》(GB/T 15588—2013)相比,后者有树皮体和荧光体,并明确地划分出了显微亚组分(即孢粉体分为大孢子体和小孢子体,藻类体分为结构藻类体和层状藻类体)。"ICCP system 1994"有叶绿素体,并将荧光体作为树脂体的一种。其他显微组分在国家标准《烟煤显微组分分类》和"ICCP System 1994"中相互对应。与"ICCP system 1994"的适用范围不同,国家标准《烟煤显微组分分类》适用于中阶煤。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