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性肾病患者贫血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李喆; 谌达程; 乐伟波; 陈文萃; 朱淑华; 章海涛; 左科*
来源: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22, 42(02): 136-141.
DOI:10.19538/j.nk2022020110

摘要

目的分析膜性肾病(MN)患者贫血的患病率、临床表现、影响因素及预后。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2年2月至2018年2月东部战区总医院国家肾脏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经肾活检确诊的MN患者。根据MN确诊时是否贫血将患者分为基线贫血组和基线无贫血组,调查贫血的高危因素。根据贫血治疗情况将患者分为无贫血组、贫血完全纠正组、贫血治疗达标组、贫血治疗未达标组。分析MN患者贫血治疗效果与肾脏预后的关系。结果483例患者MN确诊时中位年龄42.43(26.59,50.20)岁,血抗磷脂酶A2受体抗体阳性率63.15%。基线贫血患病率为23.81%,随访贫血累计患病率为50.72%。轻度贫血223例,中度贫血21例,重度贫血1例。228例为正常细胞性贫血,17例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多因素logistic回归提示MN确诊时的急性肾小管损伤>5%、低总蛋白、低总胆固醇、低钾血症、低磷血症是MN患者贫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无贫血组MN患者的完全缓解率明显高于贫血治疗未达标组。无贫血组、贫血完全纠正组、贫血治疗达标组、贫血治疗未达标组的肾脏终点事件率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MN患者的贫血以轻度、正常细胞性贫血为主,急性肾小管损伤病理表现和临床营养状况是贫血的独立危险因素。不同贫血纠正情况患者的肾脏预后均存在差异。MN患者需及时评估并治疗贫血,延缓肾功能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