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镜下腺样体形态学研究及临床意义

作者:刘巨波; 刘丽亚; 谢民强; 冯志坚; 鲁翔; 李献华; 洪奕纯; 常燕群; 余力
来源: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7, 42(06): 437-442.
DOI:10.3760/j.issn:1673-0860.2007.06.009

摘要

目的探讨腺样体随年龄的增长发展、退化、消失的演变过程,以及其肥大的临床意义及组织病理学特点。方法采用鼻内镜技术对2~87岁有鼻阻塞及相关症状门诊患者2650例,3~85岁健康对照810例腺样体形态进行研究。根据鼻内镜下腺样体的大小分为0~Ⅲ度记录。镜下取腺样体组织活检病理学检查39例。结果患者组2~9岁年龄段高度肥大型(Ⅲ度)、轻中度肥大型(Ⅱ度)腺样体分别占81.1%(198/244)、18.9%(46/244),其中2~5岁66例患儿腺样体均为Ⅲ度;10岁以上各年龄段腺样体从以Ⅱ度为主逐渐向Ⅰ度萎缩型和0度消失型过渡。60~69岁腺样体消失(0度)占多数(66.5%),81岁以上达100%。腺样体消失出现的最小年龄(19岁)和Ⅲ度肥大腺样体出现的最大年龄(21岁)均发生在20岁左右。健康组各度腺样体所占比例与患者组比较,除2~9岁年龄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Ⅲ度占57.9%(22/38),Ⅱ度占42.1%(16/38),x~2=10.373,P<0.01],其余各年龄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鼻内镜下观察Ⅲ度腺样体阻塞后鼻孔的部分其外观类似于肥大的腭扁桃体,Ⅱ度形态多样,Ⅰ度基本形态为橘瓣状。组织病理学上儿童腺样体淋巴组织丰富,成人腺样体淋巴组织渐变分散而炎性反应明显。患者组各度腺样体中鼻窦炎和鼾症的发病率以Ⅲ度为高,分别为47.4%和1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51.28和40.26,P 值均<0.01)。结论 10岁以下儿童腺样体体积最大,低龄儿童,尤其是5岁以下儿童异常肥大的腺样体容易造成后鼻孔阻塞;10岁以后其腺样体呈萎缩趋势,对于20岁以上患者高度肥大的"腺样体"应注意与肿瘤相鉴别。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