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分析乙型肝炎代偿期和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缺铁性贫血(IDA)发生率及其对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0年2月—2022年5月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无锡分院初次就诊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临床资料。根据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将患者分为代偿期和失代偿期两组。统计所有患者的血清转铁蛋白和血红蛋白等实验室指标,分析IDA在两组患者中的发生率。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代偿期和失代偿期患者的IDA发生率。随访两组患者的不良结局,分析IDA对两组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结果 共纳入189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男109例,女80例,年龄32~68岁。其中代偿期86例,失代偿期103例。代偿期、失代偿期患者腹水病例分别为14例(16.3%)、88例(85.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代偿期患者中无贫血、IDA及其他贫血原因分别为62例(72.1%)、16例(18.6%)及8例(9.3%),与失代偿期[37例(35.9%)、42例(40.8%)及24例(23.3%)]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代偿期患者血红蛋白浓度、铁蛋白浓度、转铁蛋白浓度及转铁蛋白饱和度分别为(14.2±2.4)g/dL、(161.1±23.1)mcg/L、(248.3±69.1)mg/dL及(34.6±3.1)mg/dL,均显著高于失代偿期患者[(11.3±2.8)g/dL、(138.4±27.2)mcg/L、(213.2±53.4)mg/dL及(29.7±3.7)mg/dL,P均<0.05]。失代偿期、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贫血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失代偿期IDA发生率也显著高于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P<0.05)。未贫血患者血红蛋白浓度、铁蛋白浓度、转铁蛋白浓度及转铁蛋白饱和度为(13.7±2.8)g/dL、(165.1±27.1)mcg/L、(251.1±71.2)mg/dL及(36.8±4.2)mg/dL,均显著高于失代偿期患者[(10.4±2.3)g/dL、(135.2±26.5)mcg/L、(221.2±57.8)mg/dL及(29.7±3.1)mg/dL,P均<0.05]。在随访中,代偿期患者有44例进展为失代偿期,其中发生IDA16例。失代偿期有56例出现不良结局,其中21例出现大量腹水,10例出现肝肾综合征,5例发展为严重肝性脑病,13例出现静脉曲张出血,7例出现肝功能衰竭。失代偿期出现不良结局的患者中,发生IDA 45例。在代偿期和失代偿期患者中,出现IDA的患者更易发生不良临床结局(P<0.05)。结论 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IDA发生率较高。当出现IDA时,乙型肝炎代偿期和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易出现不良临床结局。

  • 单位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