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靶向治疗前后肿瘤体积的变化规律,阐明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EGFR-TKI靶向治疗的39例NSCLC患者资料,使用TPS自带体积测量软件及Image J图像处理软件分别测量靶向治疗前、治疗后每个月的肿瘤体积,采用配对样本比较的Wilcoxon符号秩检验配对分析EGFR-TKI靶向治疗前、治疗后肿瘤绝对体积和相对体积变化情况。结果:EGFR-TKI靶向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个月患者肿瘤绝对体积(mm~3)分别为14 822.11(7 524.73,54 999.41)和7 954.42(3 499.73,29 396.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257,P=0.001);治疗者第1个月和第2个月的肿瘤绝对体积分别为8 358.47(4 394.36,24 430.05)和7 028.76(3 634.98,21 056.71),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Z=-2.213,P=0.027)。若将治疗前肿瘤体积设为1,则治疗后第1个月肿瘤相对体积为0.612 6(0.313 8,0.853 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855,P<0.001);第1个月和第2个月肿瘤相对体积分别为0.608 4(0.364 3,1.044 3)和0.423 0(0.248 8,0.877 7),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Z=-2.173,P=0.030)。其余相邻月份间肿瘤绝对体积和相对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相对体积在治疗后3个月开始出现平台期,在治疗后第7~9个月达到最小值。结论:NSCLC患者靶向治疗后第1和2个月原发灶肿瘤体积下降较为明显,在治疗后第3~9个月介入放疗可能较适合。

  • 单位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