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的CT灌注实验研究

作者:刘远健; 冯晓源; 沈天真; 陈星荣; 言伟强; 王成林; 刘鹏程
来源: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4, 38(9): 994-998.
DOI:10.3760/j.issn:1005-1201.2004.09.022

摘要

目的探讨CT灌注扫描检测急性心肌梗死病灶的可靠性; 定量研究急性梗死灶伽玛(γ)曲线的参数特征, 以期指导临床对于冠心病及心肌梗死的分析、诊断.方法使用Imatron C-150 型电子束 CT(EBCT),灌注扫描程序,扫描对比剂流动模型,观察拟合的曲线以及在不同灌注量中的变化;选取6只健康家犬,麻醉后经开胸手术, 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和旋支分支, 使左心侧壁部分梗死. 通过 EBCT灌注扫描, 观察正常和梗死区的形态及其灌注曲线变化,分析正常和梗死区的曲线特征和各参数, 经统计学处理, 提出其差异和鉴别点.有2只同时经单光子发射体层计算机(SPECT)扫描,所有标本经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处理,与扫描图像比较,并通过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检查证实.结果不同灌注量的模型扫描曲线上升斜率不同;犬心肌的正常灌注曲线为一上升稍快,继之平缓下降的γ-曲线:其上升时间约10~13 s,上升CT值约34~37 HU, 峰值CT值约70~81 HU.而梗死心肌的上升时间延长,平均19.9 s左右, 上升CT值和峰值CT值降低,平均分别为20.0和53.8 HU,与正常心肌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结论正常与梗死心肌的灌注曲线有显著性差异, CT灌注扫描能够检测、发现心肌梗死病灶.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