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市2016-2017年流感病原学监测结果分析

作者:张云霞*; 江良梁; 赵志荣
来源: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2019, 14(02): 194-198.
DOI:10.13350/j.cjpb.190215

摘要

目的分析2016-2017马鞍山市流感病毒病原学监测结果,为流感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分析马鞍山市2016-2017年流感样病例(influenza-like illness,ILI)监测数据,同时采集部分ILI咽拭子标本,采用RT-PCR法检测流感病毒核酸,对病原学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6年共检测ILI咽拭子标本2 772份,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383例,总阳性率为13.82%。其中新甲型H1N1亚型59例(占15.40%),H3N2亚型111例(占28.98%),B-Yamagata亚型11例(占2.87%),B-Victoria亚型202例(占52.74%);2017年共检测ILI咽拭子标本2 170份,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614例,总阳性率为28.29%,其中新甲型H1N1亚型38例(占52.74%),H3N2亚型309例(占50.33%),B-Yamagata亚型178例(占28.99%),B-Victoria亚型89例(占14.50%)。不同月份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年X20162=450.876,X20172=240.002,P均<0.05)。核酸检测阳性率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62=0.171,X20172=0.174,P均>0.05)。不同年龄组间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X20162=160.030,X20172=132.901,P均<0.05)。2016、2017年MDCK细胞培养法分离流感病毒221株和98株,分离率分别为57.70%和15.96%;2016、2017年鸡胚培养法分离流感病毒26株和8株,分离率分别为6.79%和1.30%。两种方法比较有统计学差异(X2=74.815,P<0.05)。结论 2016年马鞍山市流感呈现冬春季两个发病高峰,主要流行株为B-Victoria型;2017年出现夏、冬、春季3个发病高峰,主要流行株为H3N2型。流行株发病高峰的变化可为当地流感防控提供参考,流感监测应进一步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