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作为南宋前期政坛和文坛领袖,周必大以词臣身份为基础,重新构建了北宋的士大夫文统。尽管与朱熹、张栻、吕祖谦等理学家关系匪浅,但周必大并未倒向理学之"道",而是上承欧阳修、苏轼,关注文人在赓续儒家之"道"时的文学责任和社会责任。他对欧、苏文统的接受,既体现在儒家话语体系的传承,更体现在对"文以治道"的强调,由此形成他的"士大夫文统"观。周必大要解决的不仅仅是"文"与"道"的问题,他更关注"文"与"行"的问题,因此突显了创作主体的士大夫身份及政治践履,彰显了从欧阳修到周必大的士大夫文统的脉络和特色。这使南宋文章跳出词臣之文与理学之文的对立窠臼,上承"唐宋八大家"而获得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