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河三角洲芦苇湿地碳通量特征及空间代表性

作者:吴琼; 温日红; 贾庆宇*; 张大为; 赵一俊; 于文颖; 刘宪哲; 王楠
来源:气象与环境学报, 2023, 39(05): 72-81.

摘要

基于2019—2020年辽河三角洲碳通量观测数据,分析了辽河三角洲芦苇湿地碳通量的时间变化特征,采用Kljun模型进一步分析了碳通量的空间代表性。结果表明:受短波辐射和气温的周期变化影响,2019年芦苇湿地对碳的净吸收周期为156 d, NEE峰值出现在7月中上旬,为-40.59μmol·m-2 s-1,固碳量显著高于2020年,达到0.561 kgC·m-2。2020年的净吸收周期为131 d, NEE峰值出现在6月中旬,为-41.39μmol·m-2·s-1,比2019年提前,生长季夜间呼吸作用较强,导致固碳量较低;碳通量在春季和夏季呈明显的U型日变化,秋冬季碳通量变化较平稳。2019年和2020年夏季的日平均最大值分别为-16.86μmol·m-2·s-1和-13.61μmol·m-2·s-1,2020年最大值出现在11:00,比2019年提前;主导风向和不稳定层结状态90%最远距离贡献点的分布区域均在0°~90°和180°~270°方向。通量源区80%的上风平均距离最远为120 m,通量贡献峰值在距离通量塔10 m的位置。源区范围随着大气稳定度的增加也逐渐扩大,主风向70%的通量贡献范围内是芦苇植被;在源区范围内,芦苇提供了76.20%的碳通量信息,水体提供了17.82%的通量信息,通量观测数据在夏季白天属于代表性级别,全年属于可接受级别。研究有助于了解辽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在碳循环和减排中的能力和作用。

  • 单位
    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