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研究跟骨矢状面上跟骨骨折线分布规律与跟骨骨折块的特点,为提出跟骨矢状面分区理论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8年6月郑州市骨科医院收治的140例跟骨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收集患者跟骨侧位X线片和跟骨CT片,使用Photoshop软件将每张X线片的主要骨折线描绘于正常跟骨侧位X线片上。每个患者的骨折线建立1个图层,然后进行图层合并,以整体观察跟骨骨折线在跟骨矢状面的分布规律,根据分布规律绘制跟骨矢状面分区图。观察跟骨矢状面上主要骨折块及其移位方向,总结矢状面各区骨折块的移位规律。结果 140例患者中男78例,女62例,平均年龄(42.0±0.6)岁(18~75岁),骨折侧别为左侧63例,右侧77例。106例出现第一骨折线,产生前结节骨折块;55例出现关节面下骨折线,产生半月形关节面骨折块;79例出现舌形骨折线,产生舌形骨折块;49例出现后结节纵向骨折线,产生后结节主要骨折块;8例出现后结节上方骨折线,产生后结节上方骨折块;71例出现后结节下方骨折线,产生后结节下方骨折块。将这些常见骨折线绘制于跟骨矢状面,可将跟骨矢状面分成5个区:前结节区(A区)、关节面区(S区)、压缩区(C区)、后结节上区(PS区)、后结节下区(PI区)。A区、PS区、PI区的骨折块常发生向上移位,S区的骨折块常发生向下移位。C区的外侧壁常发生向外侧崩裂,其深层在复位后常形成空洞。结论跟骨骨折线在跟骨矢状面上存在一定分布规律,根据常见骨折线位置可将跟骨矢状面进行分区,各区骨折块存在一定移位规律。跟骨矢状面分区可能有助于术者理解跟骨骨折创伤机制,选择手术切口、复位方法和固定方法等。
-
单位郑州市骨科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