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先探讨约于战国时代《周礼》成书时,为何选择了璧、琮、圭、璋、琥、璜,这六种玉器成为祭祀天地及四方神明的玉礼器,即所谓"六器"。经研究可知,是约战国时代博学的儒者,广纳了周文化里的璧、圭、璋;楚文化里的琥、璜;以及春秋晚期以后三晋地区复古风潮下的玉琮;组装了"六器"的架构。从庙底沟文化、先齐家系、齐家文化、春秋战国、汉代至明代,一以贯之的玉琮文化确知,玉琮的必要条件是方形、主要功能是祭地。黄河上中游史前玉琮是原生性玉琮。反观考古学界近30年来,一直被清末金石学家误导,将良渚文化早期弧形器壁的玉方镯误命名为"琮"。事实上良渚晚期突变出来外壁平直方正厚实的才是玉琮。此类次生性玉琮的发生成因值得探索。晋南清凉寺墓地出土的玉琮,有光素的齐家文化玉琮。1件器壁刻有垂直阴线者,是受到华东风格影响的"晋陕式齐家文化玉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