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外容积预测慢性冠状动脉完全闭塞患者血运重建后的心肌收缩功能恢复

作者:郑信德; 金航; 曾蒙苏; 任道元; 杨姗; 恽虹; 陈铟铟*
来源:中华放射学杂志, 2019, 53(04): 261-267.
DOI:10.3760/cma.j.issn.1005?1201.2019.04.005

摘要

目的前瞻性研究细胞外容积(ECV)定量能否预测慢性冠状动脉完全闭塞(CTO)血运重建6个月后的局部收缩功能恢复。方法 2014年4月到2015年3月, 前瞻性纳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30例CTO患者, 于基线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血运重建术后6个月行心脏MR检查。扫描序列包括电影、对比剂增强前后纵向弛豫时间定量成像(T1 mapping)和延迟增强。商用CVI 42软件计算射血分数(EF)和节段室壁增厚率(SWT), SWT<45%定义为节段运动功能障碍。按照美国心脏学会(AHA)16分段法, 将位于CTO血管供血区且术前存在运动功能障碍的心肌节段纳入后续分析, 分别计算每一节段的细胞外容积(ECV)、梗死透壁程度(TEI)和未强化心肌的厚度(RIM)。依据冠状动脉造影的Rentrop分级法评估侧支循环形成情况, 将心肌节段分为两组:侧支循环形成良好和侧支循环形成不良。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比较基线和随访SWT的差别;配对t检验比较基线和随访射血分数的差别。以SWT较基线水平增加>10%作为节段性功能恢复的参考标准, ROC分析比较各基线MR参数预测心肌局部功能恢复的诊断效能。采用混合线性模型分析侧支循环形成情况与SWT的关系。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预测节段心功能恢复的独立预测因子。结果 PCI术后, 运动功能障碍的心肌节段的平均SWT从基线的21.6%(9.7%, 33.3%)上升至38.4%(19.0%, 51.2%),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6.869, P<0.001), EF较基线有明显增加(分别为54.5%±8.5%和50.7%±6.6%, t=-5.706, P<0.001)。ECV预测节段性功能恢复的截断值、ROC下面积、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34.7%、0.86、91%和66%;ECV的ROC下面积高于TEI和RIM(ROC下面积分别为0.75和0.73, P值均<0.01)。侧支循环形成良好较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的心肌节段具有更高的随访SWT[46.6%(36.6%, 64.2%)和33.5%(12.8%, 47.8%), F=5.791, P=0.0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节段ECV值是评价局部收缩功能恢复的独立预测因子(OR=0.83, 95%置信区间0.77~0.89, P<0.001)。结论在CTO患者中, ECV是预测血运重建后局部收缩功能恢复的可靠指标。基线侧支循环形成情况与血运重建术后的局部收缩功能相关。

  • 单位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