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04年1月、4月、7月和10月4个航次在厦门海域22个取样站定量采集大型底栖动物.根据22个取样站的大型底栖动物栖息丰度和生物量,运用Brey(1990)的经验公式计算年次级生产力(P)和年次级生产力与年生物量的比值(P/B).结果表明,整个研究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年次级生产力为9.68[g(AFDM)/(m2.a)],其中位于鼓浪屿附近海域的次级生产力最高,为25.42[g(AFDM)/(m2.a)],这是因为该海域出现了大量的光滑河蓝蛤(Potamocorbula laevis);而位于九龙江口海域的底质为砂且受疏浚的扰动,不利于大型底栖动物的栖息,其年次级生产力最低,为0.31[g(AF...

  • 单位
    厦门大学; 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