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正>1978年12月13日,夙愿未偿的李长之先生驾鹤西去,享年69岁。生前的飞扬与落寞,死去的沉寂与随后的"出土",在李长之身上堪称戏剧。我曾长久地伫立在西单武功卫,看那繁华与喧嚣的背后,是否漂浮着中国文艺复兴的游魂。想二十余年家居此地的李长之,眼睁睁见自己绝大的热望都归于虚无,该有何等的扼腕与叹息。清华园的意气,黄叶居的寂寥,原来李长之早就料中了天才的结局。在1933年写定的《〈红楼梦〉批判》中,他为曹雪芹描画的身后遭遇几乎一语成谶:"在百七十年前的今天……中国这唯一的大作家,在创作了那部惊天动地的唯一的大著作《红楼梦》之后,贡献给我国一般醉生梦死、毫无感觉的畸形读者,果然获得了淡淡的冷遇和乌烟瘴气的误解,就在这情形之下,寂寞地穷愁地依然怀了哀戚地只好无精打采地去了!"我惭愧,我无法冲决一切束缚的罗网,去和我们的天才握手。不知为什么,读《李长之文集》,我常废书而叹,拍案惊起:历史为何老让明珠蒙尘、黑铁放光?时耶?命耶?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