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分析经长程治疗管理的5~17岁支气管哮喘患儿肺通气功能的轨迹特征,探讨形成不同肺功能轨迹类型的影响因素,早期识别持续肺功能受损表型。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18年11月1日至2020年11月30日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过敏反应科门诊确诊哮喘并治疗管理3年以上的157例5~17岁患儿,采集临床信息(包括人口学特征、病史、控制治疗级别、哮喘控制水平评估和过敏原结果),溯源患儿定期复诊时应用最大呼气流量-容积曲线(maximal expiratory flow-volume curve, MEFV)方法的肺功能检查结果,纳入5项参数进行轨迹分析,包括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 FEV1%pred)、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orced vital capacity, FVC%pred)、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 to forced vital capacity, FEV1/FVC)、最大呼气流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peak expiratory flow, PEF%pred)、最大呼气中期流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maximum mid-expiratory flow, MMEF%pred);纳入管理2年时限患儿的肺功能检查结果进行轨迹分析,并先后经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 157例患儿共计471例次肺功能检查结果可用于轨迹分析。FVC%pred、FEV1%pred和FEV1/FVC均可分为2种轨迹:低轨迹和高轨迹。PEF%pred和MMEF%pred所拟合轨迹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VC%pred呈现低轨迹的危险因素为控制不稳定(OR=4.878;95%CI:1.714~13.882)。FEV1%pred呈现低轨迹的危险因素为首次肺功能异常(OR=4.911,95%CI:2.137~11.287)。FEV1/FVC呈现低轨迹的危险因素为首次肺功能异常(OR=18.472,95%CI:5.182~65.850)和男性(OR=3.774,95%CI:1.125~12.658)。结论 在对患儿2年时点肺功能的轨迹和影响因素分析中,FVC%pred、FEV1%pred、FEV1/FVC均可分为2组:低轨迹组和高轨迹组,其中男性、首次可分析肺功能异常以及控制不稳定为其易呈现低轨迹的危险因素。
-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