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萎缩型颈椎病的临床分析

作者:刘宪义; 李淳德; 邑晓东; 李宏; 于峥嵘
来源:中华医学杂志, 2007, 87(47): 3339-3342.

摘要

目的探讨肌萎缩型颈椎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总结9例肌萎缩型颈椎病患者和15例同期手术的神经根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和肌电图检查、治疗效果及预后。肌萎缩型颈椎病患者中7例行单纯椎间盘切除 cage 植入术,2例采用颈椎后路开门椎管减压、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植骨钢板内固定术。15例脊髓型和神经根型颈椎病中12例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 cage 植入术,3例行颈椎后路开门椎管减压、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植骨钢板内固定术。结果 MRI 显示单节段-两节段颈椎间盘突出占77.7%(7/9),3节段及3节段以上颈椎间盘突出仅占22.2%(2/9)。肌电图显示所有病例均呈受累上肢肌肉的神经源性损害,所有病例均未显示胸锁乳突肌神经源性损害及舌肌纤颤电位。术后随访6~36个月,9例肌萎缩型颈椎病患者肌力均明显改善,术后6个月其中6例肌力由术前Ⅰ~Ⅱ级恢复至术后Ⅳ~Ⅴ级,改善率为75%~100%。2例肌力由术前Ⅲ级分别恢复至术后Ⅳ~Ⅴ级,改善率分别为50%和100%。1例(多节段)由术前Ⅰ级恢复至Ⅲ级,改善率为50%;8例术后随访超过12个月,7例恢复至Ⅴ级,改善率100%,1例恢复至Ⅳ级,改善率80%。同期手术的神经根型颈椎病和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后随访12~36个月,15例患者肌力不同程度改善,术后6个月,患者肌力由术前Ⅱ~Ⅳ级恢复至术后Ⅲ~Ⅴ级,改善率为20%~100%,15例随访均超过12个月,11例恢复至Ⅴ级,改善率100%,3例恢复至Ⅳ级,改善率20%~50%,1例仍停留在3级,未改善。结论肌萎缩型颈椎病是一种临床少见的特殊类型颈椎病。其临床症状体征易与脊髓侧索硬化等神经元疾病混淆,MRI 和肌电图检查有助于确诊,其产生的机制可能与脊髓前角受压并伴有缺血性障碍有关,及时的手术减压治疗对肌萎缩恢复有明显帮助,单节段损害的手术预后好于多节段损害。

  • 单位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