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949年以前,客家族群中的赣南采茶戏的传统表演方式有与灯彩民俗相结合的自乐班表演和有盈利性质的"三脚班"表演两类。1949年以后,国家将戏曲纳入社会整体发展规划,赣南采茶戏的演出生态和艺术形态发生全面变化。它由农村进城,走上了剧种"现代化"的历程,国营剧团成为演出主体。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草台班、撂地艺人、趣缘群体等多元民间力量与国营剧团并存的格局。近年来,赣南采茶戏的表演呈现二元结构:国营剧团表演面向现代、面向城市,主要向大戏、现代戏和歌舞剧的方向发展;而草台班的表演则主要面向传统、面向乡村,仍以搬演传统戏为主,其原因在于剧种的快速"现代化"和以乡村为主体的赣南地域社会的"现代化"步伐不尽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