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以往的音乐社会学文献往往聚焦于对音乐本身的研究,忽略了对音乐消费工具的研究。要全面地了解当今的音乐消费革命,必须把音乐消费工具在音乐消费实践中的作用纳入分析的框架。为了把物纳入社会学的分析框架,本文用"实践"范式来取代过去的"结构"范式和"符号"范式。不论是"结构"范式还是"符号"范式,均在强调行动的社会性时,忽略了物质的作用。而"实践"范式则把物质(包括身体的物质性和实践手段的物质性)包括进来。为了进一步说物与社会行动的关联,本文借鉴了生态心理学家吉布森的"可供性"概念。正是由于新型音乐消费工具的可供性和音乐爱好者的能动性,促成了美感穿插实践的发生,从而实现了费哲斯通所说的"日常生活的美感化";或者说,音乐爱好者的日常生活乐感化了。美感穿插实践成为人们用自目的性实践平衡工具性实践的一种方式。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