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质量指数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

作者:吴穷; 李慧; 任妍; 张凤如
来源:内科理论与实践, 2016, 11(03): 176-179.
DOI:10.16138/j.1673-6087.2016.03.010

摘要

目的:探讨体质量指数(BMI)与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慢性心衰患者603例,根据BMI分为低体重组(<18.5)、正常组(18.524.9)、超重组(含偏胖)(25.029.9)、肥胖组(≥30.0)进行随访,观察各组间临床资料、生化指标、全因死亡及主要心血管事件(MCE)发生率的差异性。运用Kaplan-Meier曲线比较各组间生存率。采用多元COX回归评估BMI对心衰预后的影响。结果:低体重组患者女性比例最高、心率更快、脑钠肽前体(pro-BNP)水平更高(均P<0.01),心房颤动(房颤)患病率及MCE发生率明显增加(均P<0.01),血红蛋白、三酰甘油明显降低(均P<0.01),并且最少服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肾上腺素β受体拮抗剂等药物(均P<0.05)。与肥胖组相比,低体重组死亡风险显著提高[相对危险度(RR)=8.658,P<0.01],在校正了性别、年龄及慢性心衰的危险因素后,COX回归显示BMI降低是心衰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RR=0.404,95%可信区间:0.2940.554,P<0.01)。结论:慢性心衰患者中存在"肥胖悖论",低BMI增加慢性心衰患者死亡率。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