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麻醉深度指数(CSI)监测肾移植手术麻醉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急诊拟行肾移植手术麻醉的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N组(对照组)与C组(接受麻醉深度监测),两组患者均采用相同的药物进行麻醉诱导与维持。N组患者术中维持用药仅采用丙泊酚与瑞芬太尼。瑞芬太尼浓度为0.10.3μg·kg-1·min-1;丙泊酚效应室浓度设定为23μg/ml,术中丙泊酚的输注速度依靠靶控输注技术(TCI)的原理,由Graseby3500输注泵自动调节术中丙泊酚输注的速度与剂量。C组患者术中维持药物与N组患者一致,瑞芬太尼浓度为0.10.3μg·kg-1·min-1。以CSI指数4060为目标调节丙泊酚输注速度,若CSI指数低于40则降低丙泊酚输注速度与剂量,CSI指数高于60则加大丙泊酚输注速度。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年龄、体质量、手术时间、术中维持所使用丙泊酚与瑞芬太尼总量、麻醉苏醒时睁眼时间、拔管时间、恢复室停留时间。结果与N组比较,C组性别、年龄、体质量和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术中维持所用丙泊酚总量低于N组[(124.4±27.6)mg vs(167.6±42.8)m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术中维持所用瑞芬太尼总量[(1 911.8±197.5)μg vs(1 876.1±213.4)μg]及顺式阿曲库胺总量[(20.9±2.7)mg vs(21.3±2.1)mg]与N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麻醉苏醒时睁眼时间[(24.4±6.3)min]、拔管时间[(26.6±8.9)min]及恢复室停留时间[(45.2±9.4)min]均低于N组[(42.5±8.2)min、(45.7±3.1)min、(72.4±12.6)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SI监测能合理指导麻醉药物用量及减少患者麻醉恢复时间。

  • 单位
    四川省医学科学院; 四川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