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组织的相位衬度成像实验研究

作者:刘安娜; 苏雅; 马紫瑶; 房蕾; 彭屹峰*; 肖体乔; 杜国浩; 何伟
来源: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2020, 26(04): 380-383.
DOI:10.19627/j.cnki.cn31-1700/th.2020.04.021

摘要

目的:利用同步辐射光源的特性,对大鼠的肝脏组织分别进行类同轴成像、衍射增强成像、干涉法成像及光栅成像等4种相位衬度方法的成像实验,通过4种技术不同成像效果的比较、分析,评价同步辐射相位衬度成像方法的意义以及临床应用的前景。方法:在同步辐射光源装置,分别根据成像机制设计4种不同的光路进行成像,均采用经过福尔马林固定的大鼠离体肝脏样品,根据光路及成像方法不同分别调节曝光参数以达到最佳成像效果。结果:4种成像技术均获得良好的成像效果,分辨率均能达到微米(μm)量级,均具有独特的成像优点,类同轴成像、干涉法成像、光栅成像、衍射增强成像在对肝脏样品的血管显示上具有较大的优势,可以显示到到远端(8级)血管,除此之外,类同轴成像技术显示肝脏实质结构上优势较为明显,肝小叶结构清晰显示,包括小叶间结构及窦状间隙血管.肝细胞在围绕窦状间隙中呈板状排列。结论 :相位衬度成像方法具有较高的组织衬度及较好的图像分辨率,能够显示包括肝小叶在内的微小结构或多级血管分支结构,对于肝脏肿瘤生长过程中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态、分布以及肝脏组织细胞微观层面的研究,有望在肝脏的生理、病理及病变机制的可视化研究上获得较大的突破。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