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研究代谢(紊乱)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不同病变阶段, 即单纯性脂肪肝和脂肪性肝炎病变阶段中肠道菌群的具体差异, 为MAFLD相关的肠道菌群移植及靶向肠道菌群治疗提供新的方向。方法分别以正常饮食、蛋氨酸-胆碱缺乏饮食(MCD)和高脂高果糖饮食(HFHF)喂养小鼠12周, 构建单纯性脂肪肝和脂肪性肝炎模型;通过肝脏HE染色和天狼猩红染色观察其病理改变, 应用qPCR方法对炎症和肝纤维化因子进行评估, 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转氨酶及血脂变化, 同时用16S rRNA测序观察各组小鼠粪便中肠道菌群的差异。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 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非正态分布数据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结果通过小鼠肝脏HE病理切片和天狼猩红染色进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活动度评分可知, MCD和HFHF组的炎症评分分别为2.12±0.18和1.06±0.24, 肝纤维化评分为2.22±0.16和0.46±0.10, MCD饮食组小鼠肝脏炎症及纤维化程度明显重于HFHF饮食组(P < 0.001及P < 0.01);HFHF组的脂质沉积重于MCD饮食组(P < 0.001), 其评分值分别为2.36±0.17和1.60±0.24。同时炎症指标肿瘤坏死因子-a、趋化因子-2和肝纤维化指标血管平滑肌肌动蛋白、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在转录水平上对上述结果得到了验证。除此之外, 相对于HFHF组, MCD组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降低(P < 0.05), 其Simpson指数分别为0.31±0.10和0.42±0.05, Shannon指数为2.03±0.33和1.70±0.28, 不同分组间菌群存在明显差异。相对于MCD饮食组, HFHF组中Desulfovibrio、Odoribacter、Roseburia菌群水平明显升高;相对于HFHF组, MCD饮食组小鼠Faecalibaculum、Parasutterella、Alistipes、Butyricimonasvirosa、Turicibactersp、Romboutsiailealis菌群水平升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单纯性脂肪肝和脂肪性肝炎模型中肠道菌群差别显著, 明确两者差异可能为分阶段治疗MAFLD提供新的方向。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