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对脑梗死患者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白细胞介素-33(IL-33)水平和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根据颈动脉彩超检查结果,将卒中单元中符合纳入标准的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4组,每组30例。A组给予瑞舒伐他汀片10mg/晚口服,B组给予瑞舒伐他汀片20 mg/晚口服,C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20 mg/晚口服,D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40 mg/晚口服,4组均连续口服6个月。检测4组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TC、LDL-C水平,4组发病第1天(治疗前)、第3天、第7天、第14天血清HMGB1和IL-33水平,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面积、斑块Crouse积分变化情况。结果治疗2周后,4组TC和LDL-C水平均显著下降(P均<0.05),且B组明显低于其他3组(P均<0.05),A组和D组明显低于C组(P均<0.05)。4组血清HMGB1和IL-33水平于第3天均达峰值,继之出现缓慢下降,在第7天、第14天,B组血清HMGB1和IL-33水平均明显低于其他3组(P均<0.05),A组和D组明显低于C组(P均<0.05)。治疗后6个月,B组和D组颈动脉IMT、斑块面积及斑块Crouse积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均<0.05),且B组明显低于其他3组(P均<0.05),A组和D组明显低于C组(P均<0.05)。D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3组(P均<0.05),A、B、C 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血清HMGB1和IL-33均可能参与了脑梗死后急性期炎性反应过程;高强度他汀治疗具有减轻脑梗死后继发炎症反应的作用;瑞舒伐他汀在逆转颈动脉易损斑块方面优于阿托伐他汀。
-
单位武汉市第五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