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究同族面孔与异族面孔的识别差异。方法:招募12例维吾尔族和12例汉族在校大学生,采用视觉搜索范式和事件相关电位采集技术,将猴子面孔作为干扰刺激图片(每一试次中干扰刺激图片的数量为3或5),维吾尔族、汉族面孔作为目标刺激图片(每一试次中只有1个目标刺激图片)。对被试在图片数量(4或6)和图片类型(同族或异族)实验条件下的行为反应时、N170及代表注意资源分配量的N2pc波幅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行为反应时结果显示图片数量和图片类型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F=8.78,P<0.001),干扰刺激数量的增加延长了异族面孔的识别时间,而同族面孔的识别时间不变;N2pc成分图片类型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F=8.28,P<0.001),同族面孔识别前所诱发的N2pc波幅更大;图片数量和图片类型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F=8.53,P<0.05),异族面孔识别前的N2pc波幅随干扰刺激数量的增加而增大。结论:本研究提示,与异族面孔相比同族面孔的识别不受干扰刺激数量变化的影响,且个体对同族面孔分配了更多注意资源。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