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儒家乌托邦经历了两个形态的演变。“文本中的乌托邦”类似西方的蓝图-偶像崇拜式乌托邦,“语境中的乌托邦”则逐渐淡化了社会蓝图规划以及弥赛亚式偶像崇拜的经验内容,消解了转向社会运动可行性,抽象化为近似布洛赫式的超验乌托邦,从而在现实政治之上构建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意义世界,为质疑、反思现实政治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并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王朝国家的属性,使之在“私天下”之外有了一定公共性、自主性以及自我调节机制。考察儒家乌托邦的这种历史演变轨迹及其政治功能,或许有助于拿捏政治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之间的最佳平衡点,提升人类的政治智慧。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