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了解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住院病人抗凝治疗的现状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5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200例NVAF住院病人的临床特征及抗凝治疗方案,应用CHA2DS2-VASc和HAS-BLED评分对卒中风险和出血风险进行评估;根据危险分层分析抗凝药物的临床应用情况;并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讨论抗栓治疗的影响因素。结果入选病人CHA2DS2-VASc评分平均(4.55±2.01)分,卒中高危组189例(94.5%),卒中中危组11例(5.5%);HAS-BLED评分平均(2.04±1.26)分,高出血风险组69例(34.5%),低出血风险组131例(65.5%)。仅36.0%病人接受抗凝治疗,抗凝治疗率随卒中风险的增加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卒中高危组抗凝治疗率(36.5%)高于卒中中危组(2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05,P=0.521);抗凝治疗率随着出血评分的增加而降低,低出血风险组的抗凝治疗率(44.3%)高于高出血风险组(20.3%),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350,P=0.003)。抗凝亚组中,高出血风险组较低出血风险组倾向于选择新型口服抗凝药(P=0.031)。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合并血管疾病(OR=0.867)、药物(OR=2.182)、PCI术后(OR=3.557)、房颤消融术后(OR=0.255)及病人因素(OR=4.504)均影响抗凝方案的选择,且PCI术后和病人因素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目前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对NVAF的抗凝治疗与指南推荐有一定的差距,未按危险分层标准抗凝且整体的抗凝治疗率低。
-
单位南京市第一医院; 南京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