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了解急性脑梗死后恶性脑水肿患者外周血中炎症指标在不同时间点的动态变化,为恶性脑水肿的早期预测和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连续性收集2017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入住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的发病24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收集患者基本临床资料,在入院时和入院1、3、7 d时动态收集炎症细胞(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绝对值、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和急性期反应物(血糖、纤维蛋白原、白蛋白、纤维蛋白原与白蛋白比值)等资料。采用广义估计方程比较组间差异。结果 共纳入79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恶性脑水肿93例(11.65%)。在所有检测时点,恶性脑水肿组的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和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均高于非恶性脑水肿组(Wald χ2=63.737,P<0.001;Wald χ2=91.848,P<0.001;Wald χ2=75.197,P<0.001);在入院1、3 d时,恶性脑水肿组淋巴细胞绝对值低于非恶性脑水肿组(Wald χ2=18.580,P<0.001)。恶性脑水肿组的血糖水平在入院1、3、7 d时均高于非恶性脑水肿组(Wald χ2=16.722,P<0.001),白蛋白组别效应无统计学意义(Wald χ2=3.643,P=0.056),纤维蛋白原在入院3 d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ald χ2=8.923,P=0.003),纤维蛋白原与白蛋白比值在入院3、7 d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ald χ2=6.739,P=0.009)。对恶性脑水肿组进行多时点的动态分析发现,这些炎症标志物多在入院3 d时达到其最值。结论 相较于非恶性脑水肿组,恶性脑水肿患者各类炎症细胞相关指标(除淋巴细胞)及急性期反应物相关指标明显升高,淋巴细胞绝对值明显下降。入院3 d可能为各项炎症指标变化最显著的时点。

  • 单位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神经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