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研究以海蒿子为研究对象,首先从中提取游离酚(FP)、酯 (EP)和糖苷结合酚(GP)三种不同存在形式的可溶性多酚,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法(UPLC-ESI-QTOF-MS/MS)分析各多酚组分的化学成分;其次,评价了各多酚组分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结果发现海蒿子中可溶性多酚以结合态为主,GP的总酚含量(68.30 mg GAE/g E)最高,EP的总黄酮含量(83.49 mg QuE/g E)最高。从3个多酚组分中共鉴定出22个化合物,其中包括3种普通酚类化合物、4种黄酮和2种酚酸。生物活性研究表明:GP的细胞抗氧化活性(CAA = 18.18 μmol QE/g E)、DPPH(IC_(50) = 84.6 μg/mL)和ABTS(IC_(50) = 127.01 μg/mL)自由基清除能力最强。EP的氧自由基吸收能力(5322.85 μmol/L TE/g)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IC_(50) = 27.09 μg/mL)最强,且其降血糖活性显著强于阿卡波糖。抑制动力学分析表明3个多酚组分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类型均为混合型。本研究发现海蒿子结合酚具有很好的降血糖和抗氧化活性,可为其作为天然抗氧化剂和降血糖食品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基于STIRPAT模型的天津市碳达峰和碳中和分析
刘茂辉; 刘胜楠; 孙猛; 李婧; 岳亚云; 刘佳泓*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22, 42(02): 8-13.

5

被引

1

被引

1

被引

5

被引

基于LMDI方法和STIRPAT模型的天津市碳排放量对比分析
刘茂辉; 翟华欣; 刘胜楠; 岳亚云; 杨多堃; 李婧*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2023, 13(01): 63-70.

19

被引

访问全文
Can China achieve its 2030 and 2060 CO2 commitments? Scenario analysis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LEAP model with LMDI decomposition
Huang, Yimin; Wang, Yuan*; Peng, Jiaoting; Li, Fan; Zhu, Lin; Zhao, Huihui; Shi, Rui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23, 888: 164151.

11

被引

2

被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