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正>北魏司马金龙墓石棺床一侧以"分幅式"呈现方式,刻画了十三位乐伎手持乐器舞动的情景。笔者从音乐图像学角度就其乐器合奏所产生的乐种意义进行释读,以期打开北魏音乐样貌的一个窗口,侧面解读北魏王朝都城的音乐盛况。司马金龙墓石棺床图像之乐器特质山西大同石家寨北魏司马金龙墓于1965年11月被发现,1966年发掘完毕。该墓位于大同市东南方向的石家寨村,属有明确纪年的北魏早期墓葬。墓主石棺床置于墓葬后室西部,由六块浅灰色细砂岩石板组合而成。棺床前立面石板呈"山"字型,上部以波状缠枝四叶忍冬纹作长方形的边框,中间雕波状缠枝忍冬枝叶及形态各异的伎乐童子和珍禽瑞兽。伎乐童子均髡发,上身裸,帔帛从颈后绕两肘飘举,下身着犊鼻裤。伎乐童手持的乐器从左至右依次为:腰鼓、横笛、檐鼓、贝、五弦、琵琶、排箫、长筚篥、鼓、钹、吹指(如图1)。文章藉图像学知识,释读其中的乐器及其合奏的乐种意义。

  • 单位
    河北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