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应用针刺诱导血氧水平依赖性功能磁共振成像(blood oxygenation level dependent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BOLD-fMRI)和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探讨缺血性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机制。方法纳入20例缺血性卒中后左侧偏瘫患者,应用3.0 T MRI分别在发病后3~6周和6个月时进行DTI以及针刺诱导BOLD-fMRI。DTI原始数据通过工作站后处理重建锥体束三维图像,观察锥体束的损伤和恢复。应用SPM8等软件对针刺诱导的BOLD-fMRI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比较脑功能激活区分布的差异。结果发病后6个月时肌力分级和Fug1-Meyer量表评分较发病后3~6周均显著提高。DTI显示发病后3~6周时右侧锥体束有不同程度的破坏、中断、受压和移位,发病后6个月时出现不同程度的修复、重塑。针刺诱导BOLD-fMRI显示,与发病后3~6周时相比,发病后6个月时正激活脑区主要位于双侧额叶皮质运动相关脑区以及左侧小脑,负激活脑区主要位于双侧前扣带回和海马旁回等边缘系统。结论缺血性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机制可能主要涉及对运动相关脑区的调节、代偿以及通过锥体外系对肌紧张的调节。受损运动通路的修复和重组亦可能是缺血性卒中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机制。
-
单位神经内科; 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