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入路内镜下治疗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2月至2016年7月期间接受经皮椎间孔入路内镜下减压技术治疗的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92例,男44例、女48例;年龄27~92岁,平均(68.6±12.4)岁。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情况。于术前、术后1周、术后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进行腰痛和下肢痛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并同期行腰椎X线,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行腰椎CT+二、三维重建及MR检查。测量手术前后硬膜囊横截面积(dural sac cross-sectional area,DSCA),并分析DSCA变化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结果手术时间45~115 min,平均(75±15)min;术中出血量8~50 ml,平均(15±5)ml。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46个月,平均(24.5±5.3)个月。术前腰痛、下肢痛VAS评分及ODI分别平均为(6.75±1.28)分、(7.79±1.15)分和39.82%±5.06%,末次随访时分别下降至(2.21±1.08)分、(2.16±1.14)分和9.82%±3.6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DSCA由术前(55.35±12.18)mm2增加至末次随访时(102.36±15.38)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SCA改变量与ODI改变量、腰痛VAS评分改变量、腿痛VAS评分改变量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相关系数分别为-0.480、-0.612、-0.637,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DSCA改变量与临床疗效呈正相关。以MacNab标准评定疗效,优56例、良29例、可4例、差3例,优良率为92.39%。术中发生硬膜囊破裂2例,1例患者术后发生灼样综合征。术后3例患者复发,1例再次行内镜手术而治愈,1例行开放TLIF手术,1例行保守治疗后症状有所缓解。术后均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结论经皮椎间孔入路内镜下减压技术为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提供了一种新的微创治疗方法,安全有效;并且椎管横截面积的变化与临床疗效呈正相关。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