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损害控制性复苏策略在严重多发伤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外科2014年3月—2020年2月收治的150例严重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90例,女性60例;年龄21~82岁,平均43.37岁。受伤至就诊时间平均(28.54±3.39) h,GCS评分平均(4.52±1.74)分;颅脑损伤43例,胸腹伤64例,脊柱、四肢及血管损伤43例。根据急救过程中所采用复苏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52例)进行积极液体复苏配合损害控制性手术,观察组(98例)采用损害控制性复苏策略(限制性液体复苏+损害控制性手术+止血性复苏)。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液体复苏情况,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凝血功能、剩余碱、乳酸等水平变化及预后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随访3个月。观察组患者的胶体液输注量、晶体液输注量、浓缩红细胞输注量分别为0、(1887.9±285.4) mL、(1537.8±353.2) mL,均明显较对照组少;观察组血浆输注量为(1853.1±414.2) mL,明显较对照组多(P <0.05)。观察组入院48h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均明显短于对照组(12.2±3.1) s vs.(14.6±3.8) s,(32.1±15.6) s vs.(42.6±15.6) s,P <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入院48h的剩余碱(BE)水平明显更高(-2.13±0.31) mmol/L vs.(-5.84±0.59) mmol/L,乳酸(LA)水平明显更低(2.21±0.24) mmol/Lvs.(4.05±0.36) mmol/L,P <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入院48h的剩余碱(BE)、乳酸(LA)水平均明显更低[(8.13±2.20) mmol/L vs.(9.84±3.11) mmol/L,(2.21±0.24) mmol/L vs.(4.05±0.36) mmol/L,P <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体温恢复时间、乳酸清除时间、凝血功能恢复时间较对照组更短[(4.85±1.24) h vs.(9.52±2.24) h,(11.56±4.23) h vs.(26.35±5.24) h,(13.44±1.15) h vs.(30.21±12.58) h,P <0.05]。对照组的预后良好率为36.5%(19/52),观察组为64.3%(63/9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的病死率为11.5%(6/52),观察组为5.1%(5/9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1.2%(11/52),明显高于观察组的9.2%(9/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损害控制性复苏策略用于严重多发伤的临床急救可有效纠正凝血功能障碍,改善患者组织脏器灌注,减少对内环境的干扰,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 单位
    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 江苏大学附属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