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不同的宏观经济环境中,"财政赤字货币化"有可能利大于弊、也可能弊大于利。因此,对"财政赤字货币化"的分析一定要放在经济背景中,而不能简单地赞成或反对。经济中的需求不足往往与高储蓄率相伴,并容易演变成为货币政策传导路径的阻塞。此时,货币数量论失效,货币总量变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力降低。在这种情况下,借用财政的支出能力可以疏通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的传导路径。在当前全球需求不足的背景下,"财政赤字货币化"有其适用的道理。尽管如此,考虑到我国经济已经开始从疫情冲击中复苏,且我国已有变相的财政赤字货币化工具(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在发挥着积极作用,因此,我国目前没有必要采取"财政赤字货币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