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以中国南方某省一座县城文庙及其周边文化产业的崛起为例,对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发展历程进行"深描",可以发现其文教转型的内在逻辑。宏观上看,革命遗产与改革机制仍在发挥作用,文庙在唤醒着茶城民众道德生活的古老记忆的同时,也经历着"人民主权"对于自身的反向塑造。在历经全面"市场化"的混战之后,随着执政思路的转变,地方政府努力重塑文庙的行为包含了比以往更多的"教化"意图。然而,从整体来看,茶城文庙并没有走完其漫长的"过渡"之路。尽管地方政府动用行政资源恢复了"祭孔"等最为重要的文庙标志,但这些象征权力的制度化与组织化,仍需经过文化符号与伦理生活的重新的有机结合。在培育出适宜的独立法人及运作模式之前,如果没有一种纯粹的文化尊严从文庙内部生长出来,没有一种新型"教化"在"人伦"层面更好地实践出来,那么资本与权力的力量随时可能切断文庙与社会的信仰关联,封闭其神圣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