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枝菌根真菌侵染率对喀斯特坡地坡位与灌木物种的响应

作者:陈美凤; 王忠诚; 蒋南南; 郑生猛; 胡亚军; 陈香碧; 何寻阳*
来源:广西植物, 2023, 43(03): 547-556.
DOI:10.11931/guihaia.gxzw202111050

摘要

明确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MF)侵染率对喀斯特坡地坡位与物种的响应及其关键影响因子,是合理利用土壤AMF促进喀斯特植被恢复的前提。该研究在充分调查喀斯特峰丛洼地典型灌丛坡地环境背景信息的基础上,采用曲利苯蓝染色-镜检法检测并计算典型灌木黄荆(Vitex negundo)、红背山麻杆(Alchornea trewioides)和火棘(Pyracantha fortuneana)根系AMF侵染频度、侵染强度和丛枝丰度等侵染率参数。结果表明:(1)相同坡位火棘的侵染频度、侵染强度和丛枝丰度均显著低于红背山麻杆和黄荆;下坡位黄荆和火棘的侵染强度均高于中、上坡位,而中坡位红背山麻杆的丛枝丰度显著高于上、下坡位(P<0.05)。(2)物种显著影响AMF侵染频度、侵染强度和丛枝丰度,坡位显著影响AMF侵染强度,物种与坡位的交互作用仅对AMF丛枝丰度有显著影响(P<0.05)。(3)影响AMF侵染率的关键土壤因子是土壤深度和全钾含量(P<0.05)。因此,合理利用土壤AMF促进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需要考虑地形与物种的选择,并应注重兼顾喀斯特地区的水土保持。该研究结果为合理利用土壤AMF和植物的共生关系,促进喀斯特峰丛洼地生态恢复提供了科学依据。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