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初步探讨早期防治兔耳增生性瘢痕形成的最佳激光能量密度及其可能的治疗机制。方法 12只健康新西兰大耳白兔, 在10只兔耳部进行增生性瘢痕造模, 成功形成61处增生性瘢痕, 随机分为2组(1周组30处和3周组31处)。这两组兔耳瘢痕又分别随机分为A组(密度100 PPA、能量10 mJ激光)、B组(100 PPA、50 mJ激光)、C组(169 PPA、10 mJ激光)、D组(169 PPA、50 mJ激光)、E组(不接受激光处理)。除去3周组E组外, 余均为每组6处瘢痕。2只大耳白兔未行瘢痕造模, 作为F组(空白对照组)。免疫组化观察干预后1周兔耳皮肤组织中MMP-13表达情况, 干预后3周兔耳皮肤组织行HE、Masson染色, 观察瘢痕结构, 计算瘢痕增生指数。各组瘢痕增生指数的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 MMP-13平均吸光度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HE染色显示, A、B、C、D各组真皮层厚度较F组(正常皮肤组织)增厚, 胶原纤维数量增加, 但较E组(未处理瘢痕组)真皮厚度明显变薄, 胶原纤维数量减少, 排列相对有秩。A、B、C、D组间真皮层厚度未见明显差异。6组间瘢痕增生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22.757, P < 0.05)。两两多重比较显示, B、C、D组瘢痕增生指数(2.597 ± 0.344、2.850 ± 0.282、2.658 ± 0.134)均显著低于E组(3.460 ± 0.583, 均P < 0.05)。Masson染色显示, A、B、C、D各组真皮层厚度较E组明显变薄, 胶原纤维排列不规则, 但A、B、C、D各组间真皮层厚度及胶原纤维数量未见明显差别。免疫组化显示, 在相同激光密度条件下, 高能量(50 mJ)组的MMP-13表达水平明显高于低能量(10 mJ)组(P < 0.05);而相同激光能量条件下, A组MMP-13水平显著高于C组(P < 0.01), 但B组与D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非剥脱点阵激光对于早期增生性瘢痕的干预有效。相同密度下, 50 mJ能量激光干预效果优于10 mJ能量激光, 推测高能量激光能更好刺激细胞外基质的重组以及上调MMP-13的表达, 从而早期防治增生性瘢痕。
-
单位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 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