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上古实有两"对":"對"和""(),分别来自甲骨文的和,《说文解字》从"寸"当是从的讹误。"对"之本义取象于缫丝过程中"理丝"的劳动场景,此义具有更强的解释力。讹化后,二"对"分别沿着不同的轨迹发展,"应答"义主要来自""意义的扩大化,""(或)为古代礼仪,与"辞"相对,与"揚"或"越"并称。"核对"等义主要来自"對"的转喻。后来,根据语言的经济性原则,二者合流归一,后代统用"對"。此研究对考察"对"义的引申及语法化路径有参考意义。
-
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