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市民社会原则的框架下,黑格尔的贫困成因思想存在两个问题:第一,个体的自然差异和社会分工都能引发相对贫困,但他仅从前者出发,认为贫困者对市民社会的不满是"违背自然"的"任性",并将之视为"贫困贱民"(绝对贫困)产生的直接原因;第二,他的"富裕贱民"思想,无法解释为什么资本家可以不通过等价交换就从工人那里获得所需(压迫)。与之相比,马克思则放弃了市民社会原则,通过"阶级对抗"的视角指出,"压迫"和"被压迫"根植于资本家与工人的阶级身份,贫困来源于社会经济结构而非个体的自然差异或"任性"等主观因素。这种对历史的客观把握,为贫困者形成"阶级意识"、改变自身命运,找到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
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国家行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