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重庆段鲫鱼中邻苯二甲酸酯的残留特征

作者:石运刚; 刘嘉烈; 唐娜; 李洁; 秦瑞欣; 汤送雄*; 郑晶
来源:环境科学与技术, 2021, 44(04): 195-203.
DOI:10.19672/j.cnki.1003-6504.2021.04.025

摘要

为调查重庆市长江流域鱼体中邻苯二甲酸酯(phthalate esters, PAEs)的污染情况,该研究以该流域13个点位的野生鲫鱼为研究对象,探讨了鱼体内16种PAEs的残留水平和分布特征,并对人群健康风险进行了初步评估。结果显示,该流域野生鲫鱼体内共检出11种PAEs,检出率介于15%~100%之间,PAEs总含量(Σ16PAEs)范围为1 710~9 098 ng/g,平均值为4 415 ng/g。其中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DIB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邻苯二甲酸二甲氧乙酯(DMEP)和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是最主要的污染物,合计约占PAEs总含量的85%以上。健康风险评估表明,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DIBP、DBP、邻苯二甲酸丁苄酯(BBP)和DEHP暴露的非致癌风险指数和总非致癌风险指数在10-7~10-2数量级,均远小于1,在可接受范围。DEHP对该流域城镇居民的致癌风险略高于农村居民,致癌风险指数分别为4.85×10-4~1.19×10-3和2.11×10-4~5.19×10-4,与US EPA推荐的最大可接受致癌健康风险值(1×10-4)相比超标率为100%,因此鲫鱼中DEHP残留可能对人体存在一定的致癌风险,应引起注意。

  • 单位
    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