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透析相关感染性腹膜炎致病菌及菌谱变化——单个腹膜透析中心15年回顾分析

作者:郭群英; 陈林; 阳晓; 杨念生; 冯敏; 姜宗培; 毛海萍; 陈崴; 余学清
来源:中华肾脏病杂志, 2006, 22(12): 719-724.
DOI:10.3760/j.issn:1001-7097.2006.12.002

摘要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相关感染性腹膜炎致病菌谱和耐药率变化,以及致病菌与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1至2005年本院腹膜透析相关感染性腹膜炎并与1990至2000年109例次资料进行比较。结果(1)致病菌谱分布:2001至2005年收治腹膜透析相关感染性腹膜炎145例共206例次,培养阳性108例次(52.4%),培养阴性率从1990至2000年的60.6%下降至47.6%(P<0.05)。革兰阳性(G~+)球菌感染的发生率从25.6%上升至39.8%(P>0.05);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发生率从4.7%上升至26.9%(P<0.01);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发生率为22.2%。革兰阴性(G~-)杆菌腹膜炎的发生率从44.2%下降至34.3%(P>0.05);铜绿假单孢菌与大肠埃希菌腹膜炎的发生率有一定程度的上升;肺炎克雷伯杆菌性腹膜炎的发生率显著下降(14.0%比3.7%,P<0.05)。真菌性腹膜炎的发生率有所下降(30.2%比17.6%,P>0.05)。(2)耐药率分析:对于G~-杆菌,阿米卡星耐药率最低(10.3%)。(3)转归:与1990至2000年相比,总体治愈率从68.8%上升至73.9%;导管拔除率从19.2%下降至14.3%;病死率从10.1%下降至5.4%。真菌性腹膜炎退出率为100%,显著高于G~+球菌、G~-杆菌性腹膜炎(P<0.01)。铜绿假单孢菌感染所致退出率为44.4%,显著高于非铜绿假单孢菌的细菌感染(P<0.01)。结论与1990至2000年相比,近5年腹膜透析相关感染性腹膜炎培养阴性率显著下降: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真菌性腹膜炎发生率有所下降;感染性腹膜炎治愈率有所改善。真菌性腹膜炎是导致腹膜透析退出的主要原因,其次是铜绿假单孢菌感染所致腹膜炎。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