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先秦儒家经典及原始儒家代表人物对"巧""拙"两者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偏好,但宋代理学鼻祖周敦颐却提出了"巧贼拙德"命题。受其影响,"尚拙"之使用范围扩大,原本"尚巧"的技艺、技巧等文化层面也开始"尚拙"。"巧贼拙德"命题经过后来理学家的递相传承、补充及多方阐释,逐渐凝聚成为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因子,并在理学、文学、书法、绘画、雕塑等诸艺术形态反映出来。对"巧"与"贼"、"拙"与"德"这两组概念的语义关联进程进行考察,可以见出中国传统文化在政治伦理、道德伦理,以及在技艺、技巧精神追求的发展走向。这一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探讨中国文化的若干理论范畴及其品格属性,亦对当下诸艺术门类的自觉审美追求具有一定指导作用。

  • 单位
    北京语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