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地位"要求,这为超越当前围绕农民所形成的三种"问题化"路径,进而带回"主体性"视角奠定了基础。基于一项田野调查,解析了农民主体性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面向。不过,由于行政逻辑支配、制度供给错配、文化生态紊乱及个体自我除能,农民主体性多少遭致遮蔽。为了解蔽,以理论—政策—文化为分析框架,指出概念本身的流动想象、农民本位的政治赋能、过好日子的社会底蕴,表征了主体性重塑的可行。站在乡村振兴战略高度,拟构出农民主体性重塑的现实化路径:创新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机制和回归群众路线,夯实集体土地所有制和架构数字化社区平台,优化农村文化服务供给方式、能力与质量,做到榜样带动、专业赋能与资源公共化配置,以实现对农民的政治启蒙、主体整合、文化引领和"智志"双扶。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