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以前,地处东南沿海的福建就是西亚传教者和东北亚习法者自海道出入中国途中的一站;唐末五代,福建佛教发展进入鼎盛时期,成为汉传佛教向外传播的一个枢纽,这种重要的文化地位一直延续到宋元。明清时期,由于政府的海禁政策和欧洲人的陆续东来,闽人在环中国海地区沿岸形成贸易离散群体,使得明清易代、清末民国时期均出现了福建地区的佛教向海外“溢出”与“互动”的显著现象。而大规模的闽商长期“羁留”于环中国海各港口区域不仅保障了亚洲海域海洋交往的便利,更是闽籍僧众“溢出”与“互动”的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