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光绪初年出使德国的李凤苞,主要职责原在交涉和洋务,学界对他的研究也多注目于外交、西学和采购船炮方面。不过从其《使德日记》中可以发现,他曾饶有兴趣地与供职于柏林皇家图书馆的德国学者讨论传统中国学问。在关于传统音韵学叶韵问题的对答中,李凤苞所持的仍然是"明良叶韵"的说法。叶韵一说原是中古时期学者们注意到以当时之字音,读《诗》、《书》等上古文献不能押韵,但因没有意识到音韵历史变化等因素,而提出的古韵可不用本音,为押韵而协韵的说法。在以往音韵学史的认识中,叶韵之说被认为起自隋唐,因朱熹采用而影响巨大,但至陈第、顾炎武等提出"古诗无叶音",皆古之字本音的说法后,复经乾嘉学者提倡,古音说终于替代叶韵说而为一般人所接受。然而到了晚清时期,仍有如李凤苞这样依然使用叶韵说的人。浏览同时期著作可知,陈第、顾炎武及乾嘉学者的说法并没有成为一般读书人的常识,完全延续叶韵说者、仍未意识到古今音变者乃或持折中立场者并不鲜见。故而晚清星轺日记不仅应注意其"走向世界"的一面,以此回观本土传统学问,或也可透视出主流音韵学史所忽视的一些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