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以驻玉 216 为材料,设置 6.75 万、7.50 万、8.25 万、9.00 万株 /hm24 个群体密度,研究不同群体密度下夏玉米源库性状的变化规律,为豫南生态区夏玉米生产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结果表明:群体叶源量吐丝期最大,处理 D9.00比处理 D8.25、D7.50、D6.75分别增加了 5.29%、17.51%、40.66%;灌浆期高密度群体处理显著降低了比叶重,处理 D6.75比处理 D7.50、D8.25、D9.00分别增加了6.44%、14.47%、17.28%;处理 D6.75、D7.50、D8.25的粒叶比比处理 D9.00分别增加了 24.62%、12.41%、8.90%,叶物质输出率显著升高但均为负值;提高群体密度显著增加了吐丝后玉米群体源的生产能力;处理 D9.00的吐丝后源生产能力转化率比处理 D6.75、D7.50分别下降了 9.9、12.2 百分点;处理 D6.75的群体库容量比处理 D7.50、D8.25、D9.00分别降低了 16.06%、29.01%、21.23%;穗粒数、群体粒数、百粒质量、库充实度及产量不同处理间均达显著水平(P<0.05),籽粒产量处理 D7.50最高,比处理 D6.75、D8.25、D9.00分别增加了6.86%、9.61%、12.47%,群体密度 D7.50可以平衡群体源库之间协同关系,群体源库性状得以协调发展。

  • 单位
    农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