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研究眼轴长度>24 mm的白内障患者不同眼轴长度与角膜曲率和角膜球面像差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选取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眼科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共117例(234只眼), 其中男性51例(43.59%), 女性66例(56.41%), 年龄52.0~85.0岁, 平均(69.0±8.7)岁, 眼轴长度(27.6±1.8)mm(范围24.2~31.9mm)。根据A超测得眼轴长度将患者分为4组:第1组为24 mm≤眼轴长度<26 mm, 共47只眼, 第2组为26 mm≤眼轴长度<28 mm, 共100只眼, 第3组28 mm≤眼轴长度<30 mm, 共55只眼, 第4组30 mm≤眼轴长度<32 mm, 共32只眼。使用A超测量眼轴长度, Pentacam眼前节诊断分析仪测量角膜前、后表面曲率值, 6 mm直径内的前、后表面角膜球面像差值。使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采用单样本K-S检验正态性分布, 用Pearson相关分析获得年龄与角膜参数、眼轴长度与角膜参数之间的相关性,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各角膜参数在不同眼轴长度分组间进行比较。结果 117例(234只眼)白内障患者眼轴长度与角膜前、后表面曲率之间有相关性(r=-0.213, 0.174;P<0.05), 与角膜前、后表面球面像差之间均无相关性(r=-0.114, 0.055;P>0.05);角膜前表面曲率平均值分别为第1组(45.26±1.60)D, 第2组(44.17±1.45)D, 第3组(44.40±1.99)D, 第4组(44.53±1.69)D;角膜后表面曲率平均值分别为第1组(-6.57±0.26)D, 第2组(-6.40±0.24)D, 第3组(-6.41±0.38)D, 第4组(-6.43±0.26)D。各组间角膜前、后表面曲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P=0.001)。组间进行两两比较时, 第1组的角膜前表面曲率分别与第2组、第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P=0.01), 第1组的角膜后表面曲率分别与第2组、第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而其余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前表面球差平均值分别为第1组(2.09±0.53)μm, 第2组(1.90±0.44)μm, 第3组(2.00±0.74)μm, 第4组(1.78±0.52)μm;角膜后表面曲率平均值分别为第1组(2.69±1.15)μm, 第2组(2.46±1.16)μm, 第3组(2.92±2.51)μm, 第4组(2.69±1.13)μm。组间两两比较时, 角膜前、后表面球差在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眼轴长度的增加, 角膜前表面曲率减小, 但眼轴>28 mm后, 补偿作用减弱。角膜球差在个体间差别较为明显, 需在白内障摘除术前进行个体化测量, 从而指导非球面IOL的选择。(中华眼科杂志, 2017, 53:255-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