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第一书记"驻村制度在推进基层精准扶贫工作,改善民生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现有实践中也存在着外来资源的路径依赖、形式主义的治理短期性和基层权力结构冲突等制度实施困境。通过建立"第一书记"机制的委托代理关系可以发现:作为委托方的上级政府部门通过政治动员、科层制传递来展开代理过程,并通过扶贫为导向的考核来监督"第一书记"的代理行为,这导致了政策目标在传递给代理人时已与初始目标出现较大的偏差;而作为代理方的"第一书记"在制度约束与自身晋升激励下形成了维稳型、灵活型、按部就班型和积极型等多种模式的"选择性行为",同时也受到了自身权责不匹配下的外来排斥。委托代理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使"第一书记"制度的运转产生了耗散性,为了提升扶贫政策落实成效,国家需要逐渐将驻村制度规范化并保证代理人的能力与权责匹配,以及培育基层自治的自生性。

  • 单位
    华东政法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