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改良体位在早产儿PICC导管异位于不同位置对调整次数及静脉炎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于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行PICC术的早产儿100例,分为A组50例(导管异位于对侧锁骨下静脉)和B组50例(导管于腋静脉出现异位),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A组分为对照A组(24例)和试验A组(26例),将B组分为对照B组(22例)和试验B组(28例),对照A、B组使用常规方法调整导管位置。试验A、B组采用不同的体位改良方式进行导管的位置调整。比较对照A、B组和试验A、B组调整次数与成功率和各组留置时间与静脉炎发生情况。结果:比较后发现,试验A、B组的调整次数少于对照A、B组;试验A、B组成功率分别为92.31%、85.71%,高于对照A、B组的70.83%、59.09%;试验A、B组的留置时间长于对照A、B组;试验A、B组静脉炎发生率分别为7.69%、3.57%,低于对照A、B组的12.50%、9.09%(均P<0.05)。结论:改良穿刺体位具有纠正早产儿PICC导管异位的作用,还可以提高导管放置成功率,延长导管放置时间,减轻对血管的损伤。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