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正>脑膜瘤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的常见肿瘤,约占所有颅内肿瘤的1/4,发病率仅次于排在首位的胶质瘤。脑膜瘤起源于硬脑膜上皮细胞及蛛网膜内皮细胞,主要发病群体是老年人,但目前,该病有年轻化趋势,男:女发病率大约为1:2[1]。脑膜瘤患者多数无症状表现,涉及的发病部位包括窦旁、凸面、颅底等。由于发生部位比较隐秘,许多影像学方法无法检出,也无法判定及测量脑膜瘤的体积,导致无法有效预测预后及进行治疗[2]。磁共振成像(MRI)具有高空间分辨率、无创性、空间分辨率较高等特征,在神经影像方面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不仅能反映病变动态病理变化,还可反映病变部位的功能变化[3,4]。不过常规磁共振成像序列(T1WI、T2WI)无法准确显示患者脑组织解剖结构的病理变化以及病变区域的代谢物的生化改变,因此诊断敏感性还需要提高[5]。

  • 单位
    牡丹江医学院; 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