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清代的珐琅彩,在康熙与雍正两朝皇帝的研创推展下,于乾隆朝得以集前朝之大成,极致发展。铜胎、瓷胎、玻璃胎等珐琅彩,此时都呈现出华丽精致的样貌。随着文献史料与实物的整理公布,乾隆朝宫廷和地方的互动不断引起研究者的关注。在此背景下,区辨作品来自于中央或地方,既是根本,也是激发更进一步讨论的基础。以乾隆朝铜胎画珐琅而言,学界已能从作品的风格和款识,分辨其制作地。然而,故宫博物院所藏"胡思明"款鼻烟盒的产地与制作脉络,似乎与前述研究成果略有扞格。本文以为,细致讨论现有的区辨指标,从风格和制作传统两方面来扩大其解释效度,当有机会将"胡思明"款鼻烟盒纳入现有的解释脉络,使中央、地方风格交流的面貌更为清晰。